在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銀川市,也擁有著一座“小天安門”,不過它可不是什么山寨或者后人仿造的縮小版,它的歷史或許比天安門更悠久,相傳在西夏就存在了。
而這座城樓,就是銀川市的南門樓,又稱南薰樓。
“小天安門”
南門樓位于銀川城的東西方向,地處兩條主干道的交叉口上,那里是銀川南北大道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之所以被稱作“小天安門”,還是因為其外形與真正的天安門太像了,乍一看確實很像等比例縮小的版本。
南門樓高度有27.5米,長88米,寬24米,在城門的正中壁上是一個南北走向的拱門,如果想要登上城樓,就需要從那里進入。
它自然不會像真正的天安門那樣有武警看守著,城樓市可以隨便上的,在前面的廣場上逗留聊天、散步什么都沒關系,因為那里不像真正的天安門廣場那樣每天都人滿為患。
南門樓整體采用朱紅色顏料,紅墻青瓦,雖然整體面積不如天安門,但也顯得氣勢宏大,高懸正中央的毛爺爺畫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
關于南門樓的具體起源,目前已經(jīng)沒有具體可考的資料,但是民間比較信服的一個說法是,其為1020年西夏黨項族首領從靈武遷都至銀川,而南門樓就是在當時擴建城池的時候建造的。
而我們知道,天安門城樓是從1267年(也就是元朝統(tǒng)治時期)開始修建的,如果這個傳說在將來可以被確定屬實,那么南門樓這個“小天安門”的歷史就要比真正的天安門還要早上兩百多年。
而“南薰門”這個名字,是直到明朝才有的。清朝時期,因為一場大地震,南門樓坍塌大半,在兩年后清政府的組織下,南門樓得以重建。后來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南門樓在炮火之中又一次被摧毀,接著于民國初年被重建。
1953年,南門樓兩側的城墻被拆除,其目的是為了建設南門廣場;1979年,南門樓上又被修建了觀禮臺,但后來隨著時代發(fā)展,觀禮臺喪失了觀禮的功能,其存在還會影響到南門樓的保護和修葺,又因為被判定不算是文物保護單位,所以在2013年,觀禮臺也被拆除了,當?shù)叵嚓P部門在附近修建了一些公共設施等,改造費用花費了2.3億,最終也就有了如今我們看見的這個南門樓。
回顧南門樓從建立至今的歷史,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多災多難了,因為自然災害、戰(zhàn)爭因素而多次損毀,雖然最后都得到了修復,但是在這過程中,曾經(jīng)的古韻氣質減少了很多,讓人覺得十分惋惜。
雖然南門樓位于銀川市中心,并且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由此可以見得其重要的地位,但是它的存在也讓不少人覺得心里別扭,原因還是在于外形上它和天安門太像了,而天安門本身又是無法被超越的,這就讓南門樓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。
不過其實如果用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去看,還是能感受到一些南門樓自身的古意。雖然面積、氣勢等各方面比不上真正的天安門,但還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景點。自從以“小天安門”的身份在網(wǎng)絡走紅以后,這里很快就成為了一處網(wǎng)紅打卡地。
也有游客調侃覺得這里就是附近游客“進京”拍照的首選之地,選好了角度確實可以以假亂真。不僅如此,南門樓還連著整個銀川都在網(wǎng)絡上迅速走紅,真正做到了“有福同享”。銀川在旅游業(yè)中的名氣不高,經(jīng)濟水平也處于一個不起眼的水平——既沒有高到讓人另眼相看,也沒有低到讓人嘖嘖稱奇。
但其實幾年前,銀川曾以超低的房價在網(wǎng)絡上小火了一把。畢竟在全國房價都在飆升的情況下,銀川當年的房價四舍五入和白送似的(當然不知道現(xiàn)在是不是也暴漲了)。
而且銀川連續(xù)好幾年都入選了最宜居的省會城市。作為省會城市,它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自然是全省內最好的,同時它的自然環(huán)境也很優(yōu)美,空氣質量好,很適合人類居住。
同時,銀川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,是富饒的魚米之鄉(xiāng),作為一座多民族聚集城市,擁有著千種風情。除了南門樓外,像銀川的海寶塔、玉皇閣、鼓樓等都是既富有歷史氣息,又非常有特色的旅游景點。
結語
不過對于花費2.3億修繕后的南門樓,也有一些人覺得不值得,沒真的天安門好看,但這也不妨礙大家打卡。如此有特色的南門樓,如果要去銀川旅游,一定是不要錯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