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有大昭寺,后有拉薩城
在藏民中,有一個“先有大昭寺,后有拉薩城”的說法。今天的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。最早拉薩不叫LASA,古文書上都是RASA,RA是山羊,SA是土地,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。
相比布達拉宮,大昭寺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圣地,大昭寺原本是松贊干布為了尼泊爾尺尊公主而建,其內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,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。該佛像是當時的尺尊公主從尼泊爾帶來的,后由于藏佛,將他與小昭寺的12歲等身像對換,因而現(xiàn)今12歲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,8歲等身像供奉于小昭寺。大昭寺里不僅有釋迦摩尼12歲的等身金像,更有未來佛、蓮花生大師、松贊干布、文成公主、尺尊公主等塑像,因而靈氣實足,朝圣者更是絡繹不絕。
由于在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,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“羊土神變寺”。1409年,格魯派(黃教)創(chuàng)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,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,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,后寺院改名為大昭寺。
大昭寺是西藏現(xiàn)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,也是西藏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筑,開創(chuàng)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(guī)式。與漢地佛教寺院不同,大昭寺坐東朝西,主殿高四層,兩側列有配殿,布局結構上再現(xiàn)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。在建筑風格上,金頂、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,碉樓、雕梁則是西藏樣式,而主殿層檐下的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,又呈現(xiàn)出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。因此,大昭寺成為了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。
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于某一藏傳佛教教派,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。在大昭寺內,有一尊釋迦牟尼的十二歲等身像(釋迦牟尼臨終時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,這是其中之一),是由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。西藏政教合一之后,“噶廈”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。活佛轉世的“金瓶掣簽”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。1995年,確定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金瓶掣簽儀式也是在這里舉行的。
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,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,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。環(huán)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為內圈,稱為“囊廓”。環(huán)大昭寺外墻一圈為中圈,稱為“八廓”,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“八廓街”即八角街。以大昭寺為中心,將布達拉宮、藥王山、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為外圈,稱為“林廓”。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(huán)型,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。
在大昭寺門口能看到大批前來朝圣的藏民在磕長頭。這些磕長頭者,有些人舉家從西藏的其他地方,一路磕長頭而來,在火車上就看到有一家人帶著孩子一路而來,可謂虔誠。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,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,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。
